從現實主義的概念談起進而延伸到現實主義雕塑的淵源,從西方現實主義雕塑到上世紀中國現實主義雕塑的發展歷程,可謂以歷史為線索,以事實為導向,重在闡述現實主義對中國雕塑的重大影響。回望上個世紀初到1949年的那個動蕩年代,這時現實主義雕塑在中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那時整個中國都處在兵荒馬亂的環境中,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有志的藝術青年大都放棄了個人思想情感在藝術上的表達,紛紛動員廣大的人民群眾組織成浩大的抗戰洪流,并義不容辭的投入到這洪流中來;同時另一方面,由于處于戰亂中的人們,也急需從藝術中獲得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鼓舞,因此能直接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又容易被群眾理解的寫實主義藝術,便成為藝術家共同的選擇,隨即這一藝術形式的雕塑作品就如同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出來。1949年到1978年間,是現實主義雕塑在中國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蘇聯的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現實主義雕塑被引進過來,用來體現人們在革命戰爭年代里的艱苦歲月和犧牲精神,反映革命和建設中的斗爭歷程和現實生活。因此,可以說在時代的推動下,現實主義成為當時中國美術界的主流思潮,這是特定時期的歷史使然。
80年代以后,改革開發的經濟方針使中國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現實主義雕塑也告別以往為政治服務,為意識形態服務的模式,開始回到雕塑自身,進行審美規律的探索,在雕塑形式和雕塑語言上求新求變,進行大膽的探索和突破。這一時期的雕塑領域面臨著倆大挑戰,一方面是國外:由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在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頻繁,網絡、媒體等傳播方式的便捷更加速了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互動。西方國家的現代藝術的各種風格形式洶涌般的進入中國當代藝術中,一部分雕塑家為了雕塑外在形式上的“新”,為了與西方當代藝術的“接軌”,開始對西方國家已有雕塑樣式的照抄,照搬。使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失去了本土的文化語境,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使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在文化上處于了一種后殖民文化的狀態;另外一方面的挑戰是國內: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中國進入了消費主義時代,大眾文化迅速得到傳播,體現在雕塑上就是“商業化”,雕塑作品被大量的復制,作為商品進行消費,使當代雕塑失去了文化內涵的根基,遠離了社會環境,與人民大眾的心聲審美水平越來越遠,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刺激,當代雕塑作品變得單調、乏味、平庸。
飛迅不銹鋼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