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促進了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設與發展,帶給雕塑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而城市公共雕塑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點精之筆,那么城市雕塑的生態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今,當人類把日益改善生態環境當作人類共同生存的目標和使命時,探討城市公共雕塑的生態觀,探究城市公共雕塑中對社會生態、環境生態和精神生態應持什么樣的態度?是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事,也是雕塑藝術家文明素養的表現,是雕塑藝術家必須修煉的思想境界。
一、城市公共雕塑應該充分對社會生態的尊重
(一)
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公共環境的完善與建設,城市公共雕塑的作用日益突現,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也猶如“上帝之手”,承載著太多的使命與責任。
城市公共雕塑應該充分考慮城市的獨特個性、地域審美差異和歷史文脈,明確地域的城市文化生態,對城市生活有深刻的人文體驗,作品與所在城市具有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親和性,實現作品與公眾對話、交流的關系,以表現城市公共雕塑對社會生態中的城市文化的尊重。
城市傳統歷史文化應是限定因素之一。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歷史的產物,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歷史傳統,而在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隱藏著豐厚的人文歷史與典故。即便是一座嶄新的城市,在它的腳下也自然地浸染過歷史先民們的血汗,也一定流傳著從古到今一直流傳著的歷史故事,抑或其本身也許正是一片著名戰役的古戰場。如深圳老商業步行街改造,在建筑復建中原有的古建筑的元素所存不多,一幅當年實街實店實業的商業市井景象的大型浮雕《老東門墟市圖》,把今天的公眾拉回到昔日的繁華歲月中;又如深圳龍崗新生村紅花嶺是東江戰士決勝戰場,雕塑《英勇戰士》把龍崗公眾蘊藏內心久遠的情感和懷念表達了出來,也給后人紀念與緬懷,提供了景仰的形象。
城市的地理環境也是應該尊重的因素之二。如城市的獨特區位、城市習俗、城市建筑、城市景觀等等,均是城市的地域特點,城市的獨特面貌和環境是不可模仿和復制的,這是唯一性的因素,正是我們個性發展的方向。
城市的人文環境是城市公共雕塑應該尊重的因素之三。人文環境涉及到一座城市民眾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一座城市居民們的休閑、聊天、購物、交流、交通、語言、服裝等諸多生存境況的方式,他們體現了城市的性格,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特色,這對于我們來說都應是需要考慮的限定性。
公眾的審美心態、藝術取向是城市公共雕塑應該尊重的因素之四,城市公共雕塑應與公眾的審美心態、藝術取向相一致,這并不意味著拆衷了雕塑藝術的品質,而是重現雕塑與環境、大眾的和諧與親善,重現雕塑與歷史文化詩意的綜合與聯想,充分表達歷史人文內涵,成為城市的標志式符號,也起到裝飾、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
藝術家選取最恰如其分的藝術語言,使雕塑本身的形式與內容同客觀的歷史文化環境、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融合得天衣無縫,我們的基本責任是城市公共雕塑與城市的整個環境、歷史、文脈對話,給市民提供一個彰顯公共意態,維系都市情感,融匯多元文化,營造和諧民主的精神空間。
(二)
城市公共雕塑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它應該包括了地域性、時代性和文化積淀,無論是抽象的、意象的和具象的都應該有著豐富的內涵和觀賞價值,它代表了一個城市在歷史的演變和發展進程中各個時間段的記載,是一部城市發展史的形象代言人。
縱觀世界范圍,著名的文化名城都有其地域特色和文化定位,以及最具形象代表的標志性雕塑,如一提到巴黎,必然會聯想到埃菲爾鐵塔;一說到紐約,就會想到自由女神雕像;一提到丹麥哥本哈根,必然會聯想起海的女兒;一提到廣州,就會想到五羊雕塑。
城市公共雕塑應充分尊重社會生態,提煉城市精神,凝聚市民情感。力求作品內涵與城市的精神文明的發展水平相諧調。把城市中的典型傳說、城市精神等用雕塑來點醒主題,使之便于理解。如深圳市政府門前的“拓荒牛”,代表了深圳開拓奮進的城市精神;珠海海濱的“漁女”,手托珍珠自海上升起,傳神地再現了珠海美好的城市傳說。這些成功的雕塑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廣大群眾認可,成為城市的象征,標志著一個城市在城市公共雕塑方面的水準,也體現著城市精神文明所達到的程度。
二、城市公共雕塑應與環境生態相融合
(一)
城市公共雕塑作品,首先必須在深刻理解特定環境中自然界的生態規律和美感的基礎之上,力求達到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效果。
城市公共雕塑是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形態,放在特定環境中,就要和周圍一切——地理、建筑等因素發生實際關系,受到各種環境的制約,因為你既不能改變自然景觀,也不能改變周圍的空間和建筑的樣式,因此雕塑必須既服從環境的制約,又要與環境“和諧相處”,使雕塑與環境互動并有機融合。作品必須考慮題材、風格、尺度、材質方面與特定的環境因素相輔相成、融為一體,雕塑造型、體量、空間特征、色彩關系、尺度變化等形式與特定環境格局、規劃、地理條件、空間形態共同構成整體環境中的造型美,創造一個同構、和諧的環境,使作品在環境的基調上產生審美效應。
城市公共雕塑在與環境的協調上應把握以下要點:
城市公共雕塑設置的位置、內容形式、體量尺寸、色彩肌理應與周邊自然環境、建筑造型及雕塑影響力范圍的基調相協調,使它成為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城市環境序列化的一部分。
城市公共雕塑在城市整體布局的風格,應與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建筑、街道的特色相協調,它必然受到既定的風格和諸多環境條件的限制,而注重主從關系與重點的把握,充分體現自然美景,物景空間的協調。
(二)
城市公共雕塑應本著與生態的融合的態度,取得相互開放、相互依賴、相互生發的互動關系。如北京步行街拉人力車的雕塑,車上坐上即時行人,正好構成一幅過去、現代和今天超越時空的有趣場景,由于人的互動而使雕塑與空間充蕩著生命的律動而融為一體。
雕塑家還可以通過借景成形、氛圍營造、心理誘導等手段來達到借景生情與景互映的審美目的。如日本雕塑家關根仲夫作品《空像》,借助不銹鋼鏡像映照,把四周的天空、樹木、人物映射到作品上,使單純的形體變得內容豐富,讓環境和作品彼此介入,相得益彰。
著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改建工程地下入口,造型源于古埃及的方錐形金字塔,結合極具現代感的玻璃材質,既象征了人類古老的文明傳統,又賦予了作品全新的前衛氣息和工業時代的美感,不愧為雕塑與現代都市環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三)
在城市公共雕塑的造型上,如何與生態環境相融合,我們可以從大師摩爾身上汲取經驗。他善于從自然環境中提取元素,除了人體之外,他還喜歡從骨骼、貝殼、樹根和孵形等生物形體中尋找抽象造型的依據。因此他的作品不論如何接近抽象,卻比某些較具象的作品遠為有力地表現了一種動物的生氣。摩爾那些安置在藍天白云之下的雕塑作品,就像是自己從大地中生長出來的生物,洋溢著與整個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氣息。摩爾說,“對我來說,雕塑蘊含生命的動力,有機的造型尤其感性,能傳達感情和暖意。”他有超現實主義抽象變形手法,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溫和柔情,表達了他對人本主義的堅持。城市公共雕塑可以以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使其在自然生態和環境生態中創造出和諧的空間氛圍,成功的環境雕塑總是和環境對話、融合,共同構筑濃厚的精神氣氛,讓環境中充滿著生命的張力。
城市公共雕塑與生態環境共生關系,還可以體現在材料選擇和技術運用問題上。以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出發點,對資源材料緊湊合理運用的態度,保持它的宜人性,在創造空間中,使人們在其中找到舒適感,讓城市公共雕塑與環境,構成異質共和之美,在融合中共生,在人與環境雙方對流中步入融匯與共的審美境界,在與環境共融中,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三、城市公共雕塑在精神生態中的和諧作用
(一)
由現代文明造成的人為環境文化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對抗,也以冷漠的理性和狂熱的占有欲把人情味排擠到最偏僻的角落,激烈的社會競爭簡化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物欲文化嚴重侵擾了人的健康心態,使人迷失了精神家園,處于一種精神生態失衡狀態,人們在冷漠和威脅的同時,開始懷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樸與自然。
早在七十年代初比利時生態學家迪維諾就提出了“精神污染”的概念。解決這些精神的生態危機,發揮城市公共雕塑的藝術功能,是對治方法之一。要求雕塑家有責任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空間環境,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在環境日益惡化的都市,感受到自然與人的和諧,從日常的瑣碎與分裂狀態回歸到完整和諧的境界,以藝術美來進行對人的認識、教育、審美和心理調適功能,來達到符合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生態優化。
雕塑可以通過造型等表現形式與環境形成的秩序感和韻律感等形式美感的創造,符合了人的視覺需求,有利于安撫都市人的心理緊張,使人心理能汲取單純、安祥、永恒、合理的自然美,感受生命的美好,給予疲勞的都市人心靈的關懷。
城市公共雕塑要充分考慮公眾意志與理念,體現人文關懷,體現民意,讓公眾在審美中融合其中,人、雕塑、景觀的距離將會完全消失。
城市公共雕塑應該重視作品的倫理內涵和精神陶養作用的和諧作用,用中華民族傳統的仁愛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去矯正由于城市生活的喧囂和污穢所給人們帶來的生命焦慮,創造出既有時代性又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藝術。
(二)
在城市公共雕塑在籌劃前,政府與公眾都寄予了一貫的價值期待:反映社會發展主旋律,表現時代精神、美化環境、陶冶公眾情操。除此之外,公眾更需要真正具備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協調性,具備與其城市的發展,與人的精神要求相和諧的藝術作品。
城市公共雕塑力求治愈城市與自然之間不斷擴大的物質和心靈的創傷,同時依據不同的時代特色,調節精神生態的需求。美國紐約街頭雕塑的轉變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紐約街頭充斥的是英雄、偉人、政治家的雕塑,南北戰爭之后,平民百姓形象開始成為雕塑的表現重點,百姓日常生活場景、輕松幽默的主題及動物題材構成紐約都市雕塑的主體,這一轉變一方面反映了精神生態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說明在越來越緊張、壓迫感越來越深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需要無論在體量還是題材上能使人覺得親切、放松的作品。的確,在日益異化的大工業進程和日益冷漠的人際關系中,藝術作品應該使人回歸自然、純樸的態度,使人的生活更富有情趣。
城市公共雕塑還必須遵循公共屬性,使作品能融入公眾的群體之中,成為一種文化溝通與精神的激勵,也表現了作品對公共想象力的培養和公眾民主性的培養,盡管每人對公共性的理解有差異,但自由和交流是精神和諧必需的基礎。
城市公共雕塑通過對社會精神生態的和諧調節,以藝術語境浸潤心靈,以文化內涵提升品格,為公眾塑造最有親和力的生態雕塑藝術,彼此共生。
因此,我們每一個雕塑家均肩負著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精神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和諧共生的責任,樹立城市雕塑的生態觀,形成在當代生態文化觀念層面生長出來的與生態觀念發生共振的思維方式,體現了生態文化與雕塑藝術的共生、互融與共享。
微信掃一掃上面二維碼 添加好友 |
Copyright © 2015 浙江飛迅雕塑藝術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 網站管理 浙ICP備15010200號-1 技術支持:環訊傳媒 咨詢熱線:400-1688-477 手機:15024558088 郵箱:fx@chinafeixun.com 地址:浙江省武義縣白洋街道牛背金工業區知音路1-1號 網址:www.i4admin.com www.chinafeixun.com www.worldsculptures.com www.yksumm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