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雕塑系主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 不銹鋼雕塑作品《蓮說》
臺灣雕塑學會秘書長邱泰洋 石雕作品《如意》
中國雕塑院雕塑家曾月明、蘇州市雕塑協會名譽主席梁君楣合作-鑄銅雕塑作品《中新之誼-鄧小平與李光耀》
新加坡雕塑學會會長楊子強 不銹鋼雕塑作品《當代人間》
蘇州大學教授沈建國鑄銅 作品《憶江南-秋石頭》
蘇州市雕塑協會秘書長楊明 鑄鋁雕塑作品《風景-我自奔跑》
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還是不其然的相遇,在2015年的春天,蘇州傳統民間雕刻藝術走進美術館,與源自于愛琴海古希臘羅馬的雕塑藝術在蘇州工藝美院美術館同臺展出。中國民間雕刻藝術與當代雕塑藝術的會晤,恍若上世紀初國門初開后西醫與中醫的一次歷史性的交集。那次兩個不同體系的醫學,甚至連帶西洋繪畫和中國畫的碰撞,擦出的已經不再是中醫和中國畫是否科學的論爭火花,引發的卻是一場燃燒中國后百年人文思想的熊熊大火,被這把火燒得最徹底的大概就是中國的教育體系。
教育改變的不僅是研究方式和知識結構,引導的卻是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洋為中用”方針下實施的全面西化教育模式,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建立了自己園地,但在人文科學領域卻迷失了固有的家園。就造型藝術而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堅持了43年后,還是被源自于西方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的“設計藝術學”所融化,最終消失在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中,成了追逐“大美術”的弄潮兒。曾幾何時,一些原本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高等院校也紛紛更換門庭,一時間,傳統工藝美術大有被擠出現代高等藝術教育體系的趨勢。
其實,如果從源頭上看,雕、塑、刻都源自于人類最初使用工具改變物體形狀所進行的創造。無論西方和東方,他們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是相同的,創作的初衷也是想通的。如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西方的雕塑藝術進入了主流社會,而中國的雕刻藝術還是延續在民間。近年來,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快行道上,“記住鄉愁”的顧盼讓人們認真地重新審視傳統民間藝術,工藝美術這一凝聚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造物智慧的藝術形式終于得到了應有的認可。
認識的深度建立在學識的高度上,對工藝美術一如既往重視的是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改操易節時她 始終不渝,不僅不跟風撤并傳統學科,還與工藝師合作,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項目。一貫的治學理念貫穿在整個學科建設中,值此蘇州雕塑協會成立之際,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籌備會,首先想到的就是讓蘇州雕刻工藝和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雕塑學會、清華美院、臺灣雕塑學會、新加坡雕塑學會的一流雕塑作品同時展出,以期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流。
在民間,傳統工藝美術與當代雕塑藝術的互動一直沒有停止過。一些高等藝術院校雕塑專業的本科甚至研究生畢業后不是從事當代雕塑藝術創作,而是投身到了民間雕刻藝術之中,在蘇州的舟山村有,在無錫的宜興有,在浙江的東陽有,在黑龍江的哈爾濱也有他們的身影。如果說大學生從事民間雕刻藝術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回歸的話,那么民間工藝師們的主動求學則又是一種個人藝術發展的自覺。蔣喜,一位在玉雕領域已經卓有成就的工藝師,先后到中國美術學院和清華美術學院進修學習。鐘景德,一位在木雕領域也已經功成名就的領軍人物,花了數年時間,先后在清華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進修學習。在蘇州,到高等藝術院校進修深造的工藝師數不勝數,他們寧愿放慢經營的腳步而自費去高等藝術院校修煉,為的是在雕刻藝術的當代之路上走得更遠。
蘇州有著悠久的傳統工藝歷史和豐厚的雕刻文化,擁有幾乎涵蓋全部傳統雕刻工藝的品種和不下十萬的竹、木、牙、角、核、玉、石、磚、陶、瓷和金屬、琥珀、蜜蠟等的雕刻大軍,且每個品種都有讓人嘆為觀止的精品和出類拔萃的能工巧匠。此次“蘇州傳統雕刻工藝邀請展”是“拙政雅集——蘇州國際雕塑論壇暨名家雕塑邀請展”四個分展中的一個部分。因為場地空間和展覽規模的限制,無法承載蘇州雕刻工藝的全部,只能有所選擇地邀請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藝師參與活動。
基于展示蘇州傳統雕刻工藝的傳承性、當代性和創新性的初衷,在展覽品種的選擇上考慮更多的是當代性,因此確立了以玉雕、木雕、核雕、石雕、磚雕為主體,兼顧其他如青銅澆注等塑形工藝。在作者的選擇上以傳承性、當代性和創新性為標準,強調當代和創新。老實說,由于蘇州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基數大,具備這些條件的作者很多,如何在他們中間找到“代表”卻是一件犯難的事情。考慮到此次展覽是一個在全國平臺之上的傳統與當代的面對面碰撞,若想擦出火花,就必須在展示形式和參展作品上有所創新。從長期與工藝師的接觸中發現,那些有過當代教育背景,且具有新的創作理念的作者更容易接受新的創作方法,也勇于探索創新。基于此,在策展時選擇了一些既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具有創新精神的中青年作為蘇州雕刻工藝的代表。
今天,我們在展廳里看到的并不是當代蘇州傳統雕刻工藝的全部,它們只是一些不太老也不太年輕的愿意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和當代雕塑藝術進行對話的工藝師。在這樣的展覽會上,無論他們“說”了些什么,都是一次真情流露。如若能夠通過這次歷史性的會晤,讓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代審美語境中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語言,也算是植根于農耕社會的傳統工藝美術向信息時代跨出的一小步。